5000年前的古人如何防洪?

cqtvs繁花 850 06-12 海报

导读:“这道山体看上去是自然形成的,其实有人工堆筑部分,左右两边是自然的山头,中间一段是人工堆筑的水坝。这就是5000年前良渚先民兴建的水坝。”胡俊超是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的一名良渚文化社教专员。从7月6日第三个“杭州良渚日”起,他和同事们有了一项新工作,在开放不久的老

“这道山体看上去是自然形成的,其实有人工堆筑部分,左右两边是自然的山头,中间一段是人工堆筑的水坝。这就是5000年前良渚先民兴建的水坝。”

胡俊超是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的一名良渚文化社教专员。从7月6日第三个“杭州良渚日”起,他和同事们有了一项新工作,在* 不久的老虎岭遗址公园,向观众讲解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的秘密。

5000年前的古人如何防洪?-第1张-文旅-重视网

良渚古城遗址老虎岭遗址公园。

5000年前的古人如何防洪?-第2张-文旅-重视网

良渚古城外围水坝的关键部位以“草裹泥”工艺堆垒加固。(黑色细条为草碳化后的痕迹)

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*

良渚古城外围水利* 位于古城西北方向,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* 。2016年,它入选“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”,2019年,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的良渚古城遗址,也包含了这座水利* 。

良渚古城外围水利* 的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,由谷口高坝、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11条人工坝体,以及天然山体、溢洪道构成。* 可以拦蓄13平方公里的水面,总库容量约4600万立方米,分别是杭州西湖的1.5倍和4倍,具有防洪、灌溉、运输等多种功能。而老虎岭水坝是一座谷口高坝,它长140米、宽100米,横卧在两个山头间最狭窄的位置。

* 的老虎岭水坝遗址,是唯一一处向公众展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* 剖面结构的遗址点。它与良渚博物院、良渚古城遗址公园、瑶山遗址公园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世界遗产价值的完整展示体系。

为了保护坝体,老虎岭遗址公园搭建了一座保护棚。远远望去,保护棚色如白玉,形如水滴。它采用空间网壳结构,有效保护坝体原有的地形地貌。

在棚内,一座大型保护罩将水坝北侧的一处剖面严密地防护起来。它采用加热玻璃材料,可以有效控制内部湿度。同时,外棚顶部铺设有防渗膜,底部辟有排水沟,坝体原始表面则种有既能缓解雨水冲刷,又能标识遗址本体的浅根系草皮。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有效预防渗水、干裂、表面粉化脱落、失色、微生物等病害。

“草裹泥包”筑坝增强强度

“良渚遗址位于南方潮湿多雨地带,如何保护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,是一大挑战。”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孙海波介绍,良渚古城遗址的各遗址点从考古发掘那一刻起,就同步考虑到后续的保护工作。针对老虎岭水坝遗址的各项保护措施,都来自多年以来的实践经验。

在5000年前,先民如何修筑老虎岭水坝?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、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考古领队王宁远研究员说,先民当时先在谷底铺筑青膏泥以及杂草裹起的淤泥作基础,接着在上面堆筑青粉土,然后在北侧迎水面堆筑“草裹黄土”,形成斜坡,再用黄褐散土作护坡,最后在坝顶覆盖褐色土。

而透过保护罩,观众就可以在剖面上看到这种横竖交错的草裹泥铺筑方式。王宁远说,良渚先民用芦荻茅草包裹泥土,做成“草裹泥包”,再将泥包横竖堆砌起来。这是他们营建土台、河堤的普遍工艺,方法和后人用麻袋草袋装土垒坝类似,可以增强坝体抗拉强度,不易崩塌。

老虎岭等诸多水坝已经矗立了5000年而不倒,在被考古学家发现真容之前,一直被当地人视作自然山体,有的至今仍在蓄水。孙海波说,古老的水利工程反映了良渚先民在坝址选择、地基处理、坝料选材、填筑工艺、结构设计等水资源管理的工程与技术方面的科学性,体现了我国早期城市与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能力。

文图均据新华社

  • 内容声明:本站文章均由用户自行发布,本文于06-12由cqtvs繁花发布
  • 如有侵权:请联系我们删除qq:83967781
  • 本文标题:5000年前的古人如何防洪?
  • 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cqtvs.com/wenlv/20240612276.html
上一篇: 据说,秦汉时期的“吃货”也爱吃烤串烤肉
下一篇: 八百年前,明朝人在衣、食、住、行方面是如何炫富的?
相关文章
评论列表0 条评论)
“5000年前的古人如何防洪?”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
看不清换一个
返回顶部小火箭